外形与普通手机SIM卡相似且不需实名认证
5G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物联卡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自动售卖机、移动支付、智慧垃圾分类等需要无线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
与此同时,由于物联卡与普通手机SIM卡十分相似,市场上出现了真假难辨的“流量卡”。“无需实名认证”的特殊性,更让物联卡成为网络诈骗新工具。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无限流量卡”是骗局 运营商控制“流量池”
“我通过微信找到一个代理商,向他买了手机卡,每月9.9元,不限流量。但没用多长时间就无法上网了,特别不稳定。我去找代理商,他也不知道情况,让我找售后人员,但不可能找到了。10个卖物联卡的,一半以上都是套路。”近日,消费者王民向记者讲述了他购买“手机卡”的遭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王民有相似遭遇的人不少。另一个“流量卡”买家告诉记者:“我之前买的一张卡,还有97G流量没用,有效期还剩24天,但已经无法联网了。我找卖卡的商家和客服人员反映,他们一拖再拖,后对方同意给我换一张新卡。不过拿到这张卡的时候,就只剩20天有效期,原本的流量只剩下不到80G了。”
据了解,这些令人一头雾水的“手机卡”“流量卡”,就是物联卡。物联卡原本是由三大运营商为物流网服务企业提供的用于智能终端设备联网的,仅仅面向企业发售。从外观上看,物联卡和普通的手机SIM卡没有差别。在功能上,两者均可以实现无线联网、收发短信息等功能,但物联卡无法进行语音通话。
“物联卡一般没有月租费,而是按照流量计费,流量费比一般的手机卡低很多。”李嘉(化名)做了近4年的物联卡销售,他认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量,这都是商家用于营销的一种手段。”
那么,为什么具有“无限流量”的物联卡可以低价购买并使用,但在一段时间后便无法联网?记者了解到,物联卡的运营需要通过统一的网络,一般运营商在将物联卡发售给企业法人后,为每个企业开通一个“流量池”,企业所拥有的物联卡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是“流量池”中的流量。运营商可以通过后台管理、控制,甚至定位物联卡。一旦“流量池”中的流量耗尽,而企业又没有及时续费,那么运营商就会通过后台管理使物联卡无法联网。
面对鱼龙混杂的“流量卡”,李嘉认为,部分商家通过虚假宣传信息诈骗购买者、售后出现“跑路”的情况,是物联卡的大问题。
“物联卡的外观基本一样,但有些卡片会被做手脚,比如涂抹遮掩卡片条形码和序列号,从而隐藏公司的真实名称。如果出现问题,很难找到商家,这为之后的‘跑路’做了准备。”李嘉告诉记者,“一些商家还会在充值的时候向买家提供网址,附加一些广告图片,给卡片起各种名字吸引买家、诱导充值。比正常手机卡的流量套餐价格低很多的卡片,一般会出现限速、网络不稳定的情况。”
获取渠道多门槛较低 物联卡成犯罪新工具
记者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到,目前,物联卡刚开始盛行,由三大运营商发行,仅面对企业用户进行批量销售,现阶段广泛用于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智能城市、自动售卖机等领域,不面向个人用户。针对物联卡的发行、销售和购买,虽已对企业用户进行实名验证,但不少网络诈骗分子依然在市面上购得了大量“无需实名认证”的物联卡,使其成为网络犯罪的新工具。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当前多起投资理财诈骗、网络贷款、兼职刷单、洗钱转账等涉网络犯罪中,犯罪团伙大量使用了物联卡。多地公安民警提出,目前,物联卡市场快速发展,但管控明显滞后,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也给网络安全带来较大风险隐患。
记者采访发现,相比于需要实名验证的手机卡,物联卡获取渠道多样且门槛较低。记者通过关键词“物联卡”搜索社交软件,就发现了几十个“物联卡交流群”,群内不断出现各种兜售物联卡的广告信息。
一名在物联卡行业交流群里发布信息的业内人员也向记者坦言:“物联卡让那些传统电信诈骗变得更加容易,因为你无法得到对方的具体身份信息。以‘兼职刷单’为例,有些人通过招聘类的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平台、论坛网站,发布虚假的兼职广告,通过‘刷单返利’吸引用户进入已设置好的虚拟购物平台,前期通过返还小利获取用户,后期则以付款出现问题、账号被冻结等理由诱导用户‘刷大单’,骗取高额款项。物联卡可以用来上网,而且还不是实名的,有人用来冒充客服、亲戚、朋友、熟人等,通过QQ、微信这些社交账号联系。比如‘生病着急用钱’‘相亲约会’都可能成为诱骗的借口。”
资费便宜胜过手机卡 “羊毛党”生财有新门道
大量流通于市面的物联卡不仅让非企业用户比较容易使用,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还让一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羊毛党”发现了新机遇。
“‘薅羊毛’重要的就是要有手机号,但现在手机号基本上都需要实名认证,我们很难拿到大量手机号。”魏刚(化名)是一个资深“羊毛党”,每天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薅羊毛”上。他说:“现在从各种地方,主要是社交软件,可以买到很多便宜的物联卡,不需要月租,资费也便宜,甚至比手机卡还要适合。”
记者在一个物联卡交流群里注意到,其中一家名叫“某某科技生活”的公司称,可以提供包括“实名的大王卡、各地语音卡(6个月起租,黑卡)、各地注册卡、各种手机卡代实名业务、各种物联卡批发”在内的10多项业务。
这个物联卡交流群的另一则广告显示:“无需实名电信移动流量卡30元一张,已实名认证的某某大王卡80元一张。”这里所指的卡片并非传统的手机卡,而是“羊毛党”所需要的物联卡。
魏刚所说的“薅羊毛”,是指通过大量参与商家开展的促销优惠、新人返利等活动,获得一定的金钱收入,集中在金融行业、网约车、外卖送餐、话费充值、网络购物等领域。
记者了解到,“羊毛党”不需要只有手机SIM卡所具备的语音通话功能,仅依赖于物联卡接收短信息和上网的功能。
“物联卡的作用就是充当黑号。先低价买入一批物联卡,这个很好买,再在购物平台上领取新人福利、促销红包等,花很低的价格买进商品,再转手卖出去,赚取差价。但近段时间,‘薅羊毛’越来越难了,平台有了监管系统,我们的物联卡都成了一次性的,用一次就不能再用了。现在,基本所有的‘羊毛党’用的都是物联卡,还省去了原来手机卡的月租。”魏刚说,“物联卡用于手机上网、‘薅羊毛’,都是打擦边球。”
(法制日报)
小贴士
●什么叫物联卡
物联卡是三大运营商(联通、移动、电信)结合企业生产研发技术支持而发行的一种商用级卡片,主要用于企业开发智能设备和生产智能设备用的,有独立的网元、独立的号段。因为是运营商开发的,物联卡的外观和普通的手机卡差不多,所使用的网络也有2G/3G/4G,但实际功能却区别很大。物联卡入驻企业,助力企业在生产研发上突破很多技术难题,为实现智能化更推进了一步。
●物联卡的管理
物联卡管理和普通手机卡不一样,物联卡由运营商发行,由代理商或服务商面向市场,售后服务只能找到对应的代理商或者服务商,卡片有什么问题只能找到对应购买的代理商或服务商才能处理,找其他的代理商或者营业厅及客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物联卡是独立的管理系统,与普通手机卡不一样。
●购买物联卡注意事项
1、普通的手机卡可以直接从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购买;物联卡运营商不直接销售,而是由代理商负责销售推广。有些个人为了图便宜,通过一些便宜的渠道购买物联卡,比如说网络平台,这就很容易产生付了钱收不到卡的问题。此外,普通手机卡充值很方便,通过支付宝、微信或者营业厅都可以缴费、叠加流量包,通过客服可以咨询手机资费使用情况;物联卡则是通过代理商提供的管理平台进行充值,查看流量使用情况。
2、很多人都把物联卡当作无限流量卡,很多代理商也抓住了这样的心理,把大量物联卡销售到个人市场。但现在运营商经过改革,物联卡不能使用在个人的手机上,只能使用在一些应用设备上或一些应用系统上,比如数字电视机组上用的无线卡、共享单车的定位卡、迷你机器人监控TF卡、迷你WIFI上的流量卡等。所以,个人市场上的手机用户很可能面临锁卡停用的危险。
3、不管是以个人还是以企业的名义采购物联卡,首先是需要代理商提供专业的管理平台。如果没有管理平台,后期代理商出现任何问题,物联卡能否正常使用都得不到保障。而且许多代理商对物联卡的使用情况也是一无所知,相当不专业的!个人通过非正规代理商购买物联卡之后,一旦代理商拿钱跑路,物联卡接下来就难以充值和使用,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百家号)
与法同行:遏制物联卡诈骗须完善技术加强监管
不久前,有媒体从国家工信部获悉,为防止电信网络诈骗不断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延伸,国家工信部已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发出通知,要求移动通信转售企业进一步做好物联网行业卡安全管理,特别明确了针对语音、短信、流量的功能限制要求,并要求做好存量物联卡的核查整改。
物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规范物联卡对于物联网发展而言意义深远。对此,记者采访了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
利用监管制度漏洞
从事网络不法活动
记者:物联卡、物联网是当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比较新的事物。具体来说,物联卡、物联网有哪些特征?
刘德良: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物联网则是物与物之间连接而成的。物联网的连接方式类似于现在的互联网。互联网是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PC等来进行联络的,物联网的本质是通过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将物与物连接在一起,初目的是为了通过连接智能终端设备和中间的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交换、数据通信。
手机联络要通过手机无线网,那么物联网在联网的时候,需要类似于手机的智能终端设备,也得具有接受无线信号和发出无线信号的功能,相当于手机的SIM卡。所以物联网的核心就是通信,通过物联卡进行连接、识别、通信。
手机作为一种智能终端,手机和手机、手机和电视机等设备的连接需要通过SIM卡完成,物联卡和手机卡的基本作用都是联网,其中物联网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物联卡可以通过物联网的管理系统和中心平台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连接管理和终端管理的运营服务。现实中,共享单车就是物联网的一种实现方式。
因此,物联卡和SIM卡的相同作用都在于联网和数据交换,实现语言、短信息等基本通信功能。区别在于,手机里的SIM卡是可以打电话的,物联卡一般是不能打电话的;手机卡是人来使用的,而物联卡是终端设备来使用的,其背后的管理者是企业。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人使用物联卡从事网络不法活动,主要原因何在?
刘德良:现在的一些投资理财诈骗、网络贷款、兼职刷单等都在使用物联卡。物联卡刚开始兴起,所以相应的制度和规则还不够健全。对于传统电信网络诈骗,制度规则比较健全,对其打击、治理、监管比较严格。所以,不法分子现在就利用了物联卡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严谨、没有采取实名制等情况,实施不法行为。
未来实名制势在必行
限制企业间随意转移
记者:物联卡目前并不需要实名制,这样可能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刘德良:物联卡非实名制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物联卡可以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服务,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物联网上网,通过使用互联网向受害者发送短信息,甚至语音短信,从而传递诈骗信息。物联网本质上也是互联网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是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来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人与物是连接在一起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记者:对于物联卡非实名制引发的问题,未来应该如何化解?
刘德良:目前,物联卡还没有在一般个人和家庭中广泛推行,主要还在企业层面上进行物联网建设,所以也没有在物联卡的发行、销售、购买、使用等环节提出实名制要求。整个物联卡的流通、使用环节没有涉及个人和家庭,监管上比较放松。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盛行,物联卡作为各种智能终端在网络上的身份,也应当实行实名制,一旦出现违法行为,便可以将行为的实施者和物联卡的实际所有者合二为一,从而准确地找到违法者。
未来,我想可能物联卡也要实行实名制,但不一定是像传统的身份证实名,可能是企业的实名,以此限制企业间物联卡的随意转移,要求个人购买的时候进行身份核实。同时,技术也要适应这种身份核实而有所发展。
对于实名的技术方案,我觉得不一定就是某一特定的。比如,身份识别的技术有很多种,可以有对于企业设置代码作为企业的身份标志,如果真的出现了诈骗的情况,通过身份识别到的企业要承担责任。对于购买物联卡的个人,如果出现了诈骗,个人也要承担责任。同时,在未来,一般来讲应该是禁止流通的,如果要流通,则需要有效的身份证进行过户,并验证身份识别。
预防物联卡诈骗犯罪
“刷脸”技术可识别身份
记者:为什么物联卡在网上会被随意销售,以致被人大量购买?
刘德良:目前,的确存在在网上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购买物联卡的情况,并且存在代理销售物联卡的情况,我觉得监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作用。三大运营商会发布一些物联卡,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大运营商在出售物联卡的时候没有进行实名登记。在物联卡离开三大运营商进行销售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实名登记、注册。
记者:物联卡应用前景广泛,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当如何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以防范物联卡诈骗?
刘德良:物联卡诈骗能够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受害人安全意识弱、诈骗渠道多、银行转账环节的身份证识别是否有效等。预防物联卡诈骗,首先需要对受害人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就像对手机诈骗的受害人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一样;其次,在银行转账、银行账户的开设方面要严格监管,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监管;再次,要对物联卡实现真正实名。物联卡实名制要落地,离不开三大运营商,要加强对三大运营商的监管。实名制落地之后,一旦出现物联卡诈骗,三大运营商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除非可以证明已经履行实名制审查的义务。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身份识别技术,就是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身份识别。传统方式是使用身份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但这可能出现不够精准的问题。所以,未来可能会使用“刷脸”技术等实现更的身份识别,确保物联网的购买者就是其本人。在这方面,同样需要三大运营商在出售物联卡时做到真正的身份识别。一旦出现诈骗,也就要承担连带责任,除非证明已经履行真正的身份识别义务。
(法制网)